很多客戶經常向我們反映說:“培訓是一個無奈的選擇”,我就問為什么無奈吶?他就說因為很多培訓開展的時間熱火朝天,但是培訓完成以后回到崗位還是按照培訓前的模式繼續工作,根本就沒有改變,能夠轉化的效果非常有限,但是你還得選擇培訓,因為對于我們這些內部培訓體系比較欠缺的企業,沒有比培訓更好的提升員工素質的方法,所以我們很無奈。
作為行業內的人士,憑心而論我們不得不承認客戶說的是事實,現在很多培訓公司都是宣傳自己有什么課程,對客戶有什么幫助,邀請客戶來聽課,而且一堂課講給幾百人聽,一門課講幾百次,甚至有些老師的課件十年不變,這樣的方式何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這樣的課程也許最初的時間可以得到部分客戶的認可,但是久而久之,客戶也會發現,課上了很多,錢花了不少,但是員工的素質依然沒有質的提升,受訓人員回到崗位一切照舊,企業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時候企業就會反思問題出在哪了,那些看似全對的培訓內容,方法和工具為什么沒有用吶?
深藍咨詢認為,不是那些工具、方法、理念沒有用,是因為管理無定式,沒有哪一個管理理念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根本原因是這些工具、理念、方法和企業實際不切合。你拿一件不合身的“衣服”給人穿,即使衣服再漂亮,人也不會穿,因為他穿著難受,所以即使方法再好員工也不會去用,因為不符合實際。
那為什么這些培訓不能切合實際,發揮效用呢,深藍咨詢經過調查分析之后認為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 培訓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很多培訓公司出發點就是使盡渾身解數的思考怎樣把他們課程賣給客戶,課程推廣的行銷手段一籮筐,什么經典話術,什么客戶問答100條,什么絕對成交,讓員工完不成任務自我懲罰,如此手段云云種種,總之什么法子都敢想,什么法子都敢用,卻壓根沒有考慮過客戶需要什么,以此為出發點的培訓能符合企業的實際嗎?
2. 講師缺乏實戰經驗
現在很多講師隨便在網上找一個課件,或者看幾本書然后弄一個課件,拿到講臺就開始講,而且能講的繪聲繪色,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是企業是一個什么情況,他也壓根不了解,沒有在企業待過一天,又怎么能夠了解企業的實際運營吶,不了解企業的實際運營,又怎么能寄希望于這些老師能給你指點迷津,答疑解惑呢?
3. 課程內容和企業實際不符
很多老師在做課程設計的時間,普遍缺少對企業實際需求調查和分析這個環節,喜歡根據自己的“經驗”給客戶設計一套看上去無可挑剔的培訓方案,但是這些培訓內容是和企業的實際錯位的,如果培訓內容不能很好的與企業實際吻合,那么培訓也很難收到效果。
4. 培訓過程單向傳遞,員工不能參與
傳統的培訓多是老師在講臺上講,學員在下面聽,一種單向的知識/技能的傳遞,如果學員的素質較低、理解能力又比較薄弱的話,接收和理解的知識就會很有限,況且只有言傳沒有身教能夠真正應用到工作的就更少了,這樣培訓就很難達到解決問題的層面。
5. 缺乏有效的跟蹤輔導
現在大部分培訓都是以老師講完課為結點,很少去關注培訓后的落地輔導和效果轉化,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輔導,培訓的內容在企業內部落地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一個完整的培訓必須要有跟蹤輔導。
基于以上認識,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再熱衷于那種幾百人的大課了,在尋找培訓產品的時候,也更多的去關心培訓能否落地,能否轉化為對企業有實實在在幫助的東西,所以培訓行業必須回歸理性,去關心客戶的真實需求。所以深藍咨詢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有針對性的培訓才能落地,只有落地才能提升組織效率,未來的培訓行業一定是一個“私人定制”的時代,大勢所趨,毋庸置疑。 那么很多人會問,“私人定制”時代的企業內訓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深藍咨詢認為要想滿足“私人定制”的規格,我們的培訓要實現“8有”,哪“8有”呢,即有調研、有分析、有溝通、有互動、有現場、有參與、有跟蹤、有評估,具體來講就是,培訓開始的時間一定要對受訓企業進行細致的、全面的調研,調研完畢之后要對調研結果進行系統的分析,在課程設計的時候企業一定要參與進來就課程內容、授課形式與講師保持溝通,現場講課的時間一定要實現講師和學員的充分互動,培訓實施的過程中講師要能夠在企業現場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同時能夠讓學員參與進來和講師一起解決問題,培訓結束后要有持續的跟蹤和對課程效果的定期評估。
鑒于此深藍咨詢提出了“咨詢引路、培訓助推、全員參與、內外聯動”的咨詢式內訓服務模式。咨詢式內訓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通過診斷、培訓、牽引、發掘與實踐輔導等步驟,全面發展企業內升力,推動實際問題解決和促進業務發展的企業內部培訓方法。
掃描二維碼關注深藍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