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09-187  /  15811198626
生產管理咨詢_精益生產的源點論
時間:2021-06-01 來源:深藍原創 作者:劉爭光

精益生產從上個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已經經過了40年,其間有很多企業都躍躍欲試,但大部分都鎩羽而歸,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而不得其果。以至于很多老板都談“精益生產”變色,業界有些人士更是說什么精益生產是日本人發明的,其基礎是日本的國民性,而中國和日本的國民性有差異,所以在中國推行精益生產沒有基礎。

真的是這樣嗎?

筆者根據20年來我接觸精益(2000年在明安運動器械跟著臺灣許文治老師推行精益)、推行精益生產的實際案例,特別是2014年跟國際精益名師蔣維豪老師系統學習后,認為:精益生產是不分國民性,不分種族,適合于在各行業推行,只要堅持源點,緊盯源點,假以時日,一定會使企業達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精益生產,又叫豐田生產方式。我們應該追根溯源來看,她是怎么來的,她是如何來的,她產生的背景是什么?很多人認為精益生產就是四大招式:流線化生產、安定化生產、平準化生產、超式化生產;或者以為精益生產就是改善;或者認為精益就是一堆工具的組合,什么:標準化、看板式生產、TPM、TQM、VSM、SMED等。隨之而來的市場上的大部分培訓,大家都在講方法和工具;咨詢公司也在把工具分解,然后推出自己的產品:5S、設備管理、全員品質管理、班組管理等等。我們都在追求工具的全面性、追求理念的新穎性,卻忘了豐田式生產到底是怎么來的。如果不搞清楚這一點,我們在推行精益生產時就會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益生產的源點。自2000年接觸精益開始,我自己也陷入了工具和技能論的泥沼。有時咨詢項目做得好,有時做得壞。自己也很苦惱,當時就產生一種迷思,真正的精益生產到底是什么?某一天,突發感悟,豐田之所以是豐田,他一定有一種堅持的東西,自始至終不曾改變。帶著這種疑惑,我讀了大量有關豐田體系的書,直到有一天,看到大野耐一的弟子寫的書《流的傳承》之后,才豁然開朗,原來,豐田一直堅持的源點在于:不斷的向后制程集結,即不斷的縮短自接單到交貨的時間。

把這個源點定了后,豐田才兼收并蓄那么多的管理工具。比如,為了平準化生產,引入了快速換模;為了達到客戶承諾,保證品質一致性,引入了標準化作業;為了縮短制造時間,消除浪費,創造性地總結了八大浪費等等。

豐田從上世紀20年代開始,到80年代精益生產形成體系,歷經三代人,歷時60年,融合了很多的管理技法,才達到現有的地步。而我們很多老板,想通過一個三個月的項目達到豐田的效果,您覺得可能嗎?

精益生產推行方法很多,但那個初心和源點您找到了嗎?

返回列表

掃描二維碼關注深藍動態!

一级黄色影片